●乳腺癌病理常识
乳腺癌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乳腺癌具有女性中发病率高,颇具侵袭性,但病程进展缓慢,自然生存期长等特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就世界范围而言,妇女乳腺癌新患年均约120万,约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乳腺癌发病率以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西欧等最高,东欧及南欧国家次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最低。1994年美国新发生的乳腺癌患者达18.3万人,大约有4.63万人死亡。我国虽属乳腺癌低发区,但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或第二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全国范围的统计资料,据天津市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981~1987年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981年为19.10/10万,1987年升为23.60/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上海市乳腺癌发病率1972年为17/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1990年已上升到37.0/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据近年统计资料,北京市1991年乳腺癌死亡率为6.40/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中居第四位;上海市1990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为11.2/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天津市80年代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介于6.0/10万~7.2/10万之间,也是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其发展引人瞩目。
男性乳腺癌较罕见,其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的1%。
乳腺癌属于中医学的“乳痞”、“乳岩”等范畴,另外“石痈”、“乳核”、“苟抄乳”、“乳痛坚”、“妒乳”、“乳毒”、“乳疽”、“石榴翻花发”等也与乳腺癌类似。
[病因学]
西医学对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表明,与乳腺癌病因有关的因素较多,但目前还不能用已知的单因素及多因素来完全解释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常见的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有:①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初产年龄;②家族史;③乳腺良性疾病;④饮食因素及肥胖;⑤内分泌因素及激素;⑥电离辐射;⑦不良生活习惯;⑧病毒感染等。
[中医病机]
中医学关于乳腺癌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黄帝内经•九针论篇》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提出了六淫外邪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理机制,特别是乳腺肿瘤,多因肝经不通,外邪侵袭所致。《诸病源候论》曰:“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结核如石。”亦明确指出外界因素邪气致病的病理机制。外邪乘虚入内,结聚于乳络,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痰浊内生,乳癌乃成。中医学对乳腺癌与精神因素的因果关系也早有认识。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状态异常,可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外科正宗》曰:“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因妇女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互为表里,忧思郁怒则肝脾两伤,肝失疏泻,气郁化火,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以致痰热搏结,经络痞塞,阻滞日久,结滞乳中或气机郁久化火成毒,以致热毒壅盛,瘀毒内结而成本病。
中医学也高度重视饮食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饮食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痰生热,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行,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滞于乳络而为病。这与西医学的饮食结构与肿瘤发生有相关性的研究观点颇为一致。
此外,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体质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指出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或者先天不足,脏腑虚损,均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这一观点与西医学关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肿瘤发生的理论不谋而合。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房劳过度,肝肾精血不足,为男子乳岩之成因。
总之,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指导下,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有其独特的认识,认为外邪是乳癌致病的条件,决定因素是内因,二者合而为病。在正气虚衰,即气、血、阴阳俱虚,同时气郁、痰浊、瘀血、热毒等邪气盛实的基础上,产生因虚致实,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以致气滞、痰凝、血瘀、邪毒内蕴,结滞于乳络而成乳岩。尤其晚期乳腺癌患者常因虚致病,又因病致虚。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造成气血两虚。正虚则邪盛,使癌瘤进一步扩散。故中医学认为脏腑亏损、气血不足是乳腺癌的重要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少数为针刺样痛,常呈间歇性且局限于病变处,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至晚期癌肿侵犯神经时则疼痛较剧烈,可放射到同侧肩、臂部。
(二)体征
1、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80%以上为患者自己偶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是查体时被医生发现。
(1)部位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区,其他部位较少。
(2)数目一般单侧乳房的单发肿块较常见,偶见2-3个。(3)大小肿块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诊较晚,肿块多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也是常见但不被重视的重要体征,有报道一组触不到肿块的To乳癌中以此为主要表现者占40%。
(4)肿块形态、表面及边界肿块形状多样,-般为不规则形,亦可见圆形、卵圆形等。肥胖者或肿块位于乳房后方部位较深者,肿块常呈扁片状或局限性腺体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颗粒感,边界不清楚。但应注意的是,肿块越小(小于1.0cm),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此外,有些特殊型癌,因浸润较轻,即使较大的肿块,也可表现为边界较清楚及活动度较好,如髓样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肿块质地其质地并不完全相同,大多为实性,较硬,甚至为石样硬。但富含细胞的髓样癌及小叶癌常较软,粘液癌质地韧,囊性乳头状癌则呈囊状有波动感。少数发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见于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绕,触诊时给人以表面柔软的感觉。
(6)活动度与良性肿块相比,其活动度较差。如侵犯胸大肌筋膜,在双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缩时,活动度更小,如累及胸肌,则活动性消失,晚期肿瘤累及胸壁(肋间肌)时,则完全固定。但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肿块常与周围软组织一起活动是其特点。肿块越小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有时很难与良性肿块相鉴别。
2、乳头溢液
乳腺癌的乳头溢液发生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血性溢液中约有12%-25%为乳腺癌,但50岁以上患者的乳头血性溢液,乳腺癌可达64%。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或为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有时仅有溢液,而触不到明显肿块,可为管内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但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亦可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溢液多见于单侧乳房的单个乳管口,溢液可自行溢出,亦可挤压而被动溢出,其性质多见于血性、浆液血性或水样溢液。
3、乳头和乳晕改变
癌灶侵及乳头或乳晕改变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挛缩,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乳头完全回缩人乳晕下。乳头糜烂、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是Paget病的典型症状。
4、局部皮肤改变
根据乳腺癌病期的早晚可出现不同的皮肤改变。一些部位潜在的早期癌即可侵犯乳房悬韧带使其挛缩,或肿瘤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外观凹陷,酷似酒窝,临床称为“酒窝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出现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肿瘤侵入皮内淋巴管,可在肿瘤周围形成小癌灶,称为卫星结节,如多数小结节成片分布,则形“铠甲样变“。晚期癌患者皮肤可出现完全固定甚至破溃,呈“菜花样“改变,经久不愈。炎性乳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触之感皮肤增厚、粗糙、皮温增高,酷似妊娠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应注意鉴别。
5、乳房轮廓改变
由于肿瘤浸润,可使乳腺弧度发生变化,出现轻微外凸或凹陷。亦可见乳房抬高,令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6、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癌早期出现转移者,一般触摸不到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若乳房肿块具有恶性征象,同时触及的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较大,质地较硬,活动性较差,或相互融合,则说明转移的可能性大。值得注意的是,隐性乳腺癌往往以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乳房内原发病灶很小,临床难以扪及。
[转移与播散]
(一)淋巴播散:
乳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最多为腋下,其次为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双侧乳房存在交通淋巴管,也可发生双侧乳腺的转移、播散。即使临床未能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中仍发现有1/3左右的病例已经出现了腋下淋巴结的转移。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第1站,锁骨上淋巴结为第2站,此站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标志着乳腺癌已属晚期。
(二)血行播散:
乳腺癌通过血道播散发生远处部位转移的能力较强,出现也较早,可以发生在淋巴结转移灶出现之前。最常见的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肾、卵巢及骨髓等。
[诊断]
1.病史:
肿块常是乳腺癌病人首发症状,须问明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生长速度快、慢及近期有否改变,是否疼痛,疼痛的性质。乳头糜烂、溢液的时间,溢液的性质。腋窝有无肿块,是否合并妊娠及哺乳。月经史及家族史。
2.查体:
首先由全面检查开始,注意胸、腹、盆腔、骼路的转移。而后检查乳房,乳腺的检查应先查健侧,后查患侧。检查应顺序、仔细。应先视诊,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皮肤有无炎症样改变及桔皮样水肿等。触诊用手指平摸,乳房检查时,上臂伸过头部查乳腺内半,上臂垂下查乳腺外半,查到肿块时按三带区,四个象限记录部位,同时对肿块的性质及活动度详加描述。并压迫乳晕,有否溢液排出,有液体排出时,应记录液体的性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应注意胸锁乳头肌起点深处之前哨站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检查时应用手将患者上臂举起,用另一手按在腋窝处,再将上臂放下,用手托着患者肘部,检查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检查,因有胸肌覆盖,难查出,多个淋巴结转移时,触之饱满。
3.X线检查:
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导管影改变等。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毛刺较长超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星形病变。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亦为恶性征象之一。片中的钙化点应注意其形状、大小、密度,同时考虑钙化点的数量和分布。当钙化点群集时,尤其集中在1厘米范围内则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
4.超声显像检查:
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5.热图像检查:
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块血运丰富则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近年来渐少应用。
6.近红外线扫描:
近红外线的波长为600~900μm,易穿透软组织。利用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此外红外线对血红蛋白的敏感度强,乳房血管影显示清晰。乳腺癌常有局部血运增加,附近血管变粗,红外线对此有较好的图像显示,有助于诊断。
7.CT检查:
可用于不能捫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8.肿瘤标志物检查:
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
(1)癌胚抗原(cEA):
为非特异性抗原,在许多肿瘤及非肿瘤疾病中都有升高,无鉴别诊断价值,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检查约20%~30%血中cEA含量升高,而晚期及转移性癌中则有50%~70%出现CEA高值。
(2)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反映体内铁的储存状态,在很多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胰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中有铁蛋白的升高。
(3)单克隆抗体:
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单克隆抗体cA,15-3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
9.活体组织检查: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
(1)针吸活检:
针吸细胞学检查由Gutthrie于1921年建立,现已发展为细针针吸细胞学
检查,其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代替部分组织冰冻切片,阳性率较高在80%~90%之间,且可用于防癌普查。若临床诊断恶性而细胞学报告良性或可疑癌时,需选择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
(2)切取活检:
由于本方法易促使癌瘤扩散,一般不主张用此法。只在晚期癌为确定病理类型时可考虑应用。
(3)切除活检:
疑为恶性肿块时切除肿块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即为切除活检,一般要求从肿瘤边缘至少1厘米左右尽可能完整切除。从下列切除标本的切面检查可初步判断恶性:①髓样癌的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可有出血点、坏死和囊腔形成;②硬癌的切面呈灰白色,收缩状,有如疤痕感,向四周放射状伸出,无包膜;③管内癌的特点累及多处导管,甚至可向乳头方向浸润,切面呈灰白色,有时可挤出粉刺样物;④小叶癌的质地较软,外形多不规则,切面呈灰白、粉红色,有时瘤块不明显,仅见乳腺增厚。
[中医辨证与治疗]
(1)冲任失调型
主证:乳房内肿块,质地硬韧,粘连,表面不光滑,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腰酸膝软,兼有月经不调,苔少有裂纹,舌质红,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降火,软坚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2)肝郁气滞型
主证:乳房肿块初起胀痛,引及两胸胁作胀,情绪抑郁或急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稍暗,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3)热毒疲结型
主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红肿,甚者溃烂翻花,污水恶臭,大便秘结,或发热,舌质暗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肿。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4)气血两虚型
主证:乳中结块,与胸壁粘连,推之不动,乳房遍生疙瘩,头晕目弦,面色暗白,神疲气短,舌苔少,舌质淡或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预防]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积极开展对乳腺癌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乳腺癌的病因学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乳癌的预防,尤其是一级预防尚处于探索阶段。
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的预防。乳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故真正有效用于乳腺癌一级预防的手段极为有限。主要是通过积极开展卫生宣教,普及防癌知识,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改善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降低人群对危险因子的暴露水平,以防止乳腺癌的发生。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实现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在无症状的自然人群中进行早期发现癌症为目的的普查工作。目前一般将普查对象确定在40岁以上的妇女,检查方法仍以体检及X线乳腺摄影为主,单凭X线摄影即可发现45%的早期乳腺癌,40%仅靠触诊可发现。其他有B型超声,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等。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对乳腺癌的积极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