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营养养生
病理知识
中医知识















●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根据事物 的不同属性、功能和表现开态等,看它同木、火、土、金、水五行当中哪 一行相类或关系较大的,就归纳在哪一行中,以便从较复杂的事物中找出共同点和一般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掌握本质,从而推测、判别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性的处理方法。它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也是基于“天人相应”的原理,把自然界的方位、气候、季节等等和人体内脏的组织、生理和病理现象等等,都用五行的归类、推演的方法,相应地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人体组织内部生理、病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人体内在变化同外在环境的相互关联。
1.自然界的五行归类
宇宙间万物的变化,是有一定程序和规律的。春、夏(长夏)、秋、冬为一年中之四时(五季);东、西、南、北、中、为天之五方;寒、暑、燥、湿、风为天之五气;生、长、化、收、藏为万物生化之过程;凡此皆可以五行归类配合来说明。如春季多东风,气候温和,草木生机蓬勃,开始萌芽生发,有旭日东升气象,故有“阳生于春”之说,因此以木来代表春、东、风、生等。夏季炎热,酷日当空,如火燔灼,此时植物长成壮大,血繁茂成荫,且以南方地居热带,故以火来代表夏、南、暑、长等。夏季六月为长夏,气候郁热多湿,有如盆地中之蒸闷,故以中央属之。长夏之时,植物由长而化,故以土来代表长夏、中央、湿、化等。秋季气候干燥,西风萧瑟,草木凋零,有兵刃肃杀之气,此时植物结实生果,生机收敛,故以金来代表秋、西、燥、收等。冬季季气候寒冷,北风凛冽,水结成冰,植物生机藏伏,故以水代表冬、北、寒、藏等。以上所说,是用五行配合四时、五方、五气以及生、长、化、收、藏等过程,来说明万物生化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自然界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
2.人体的五行归类
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人体组织以及生理、病理的变化必然也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根据这种观点,按照五行的属性与周围事物的连锁关系,把人体五脏和五色、五志、五体等各方面与五行有机配合,从而说明其相互间的关系。如天有四时、五行和气候的寒、暑、燥、湿、风的演变,万物才得到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人身与天地变化相应,也有五脏不同的气化,产生了喜、怒、悲、忧、恐的情志。
由于五脏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所以把五行配五脏作为人体活动的说理工具。配合方法是取类比象,归类推理。如肝性刚强好疏泄,与木性刚劲、喜向上、向四旁伸展的特点相类,亦如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故以木来代表肝脏。肝气喜条达舒畅,怒则气壅,就会伤肝,故以怒为肝之志。心脏是人体发动力,而机休活力,为一种热能,与火有同一意义,亦如夏季炎热,万物生长旺盛之象,故以火代表心脏。人体有了健康心身,就有喜悦的心情,故以喜为心之志;但过喜亦足以伤心。脾主运化,以营养倒向,运化机能良好,则全身受益,类似土之能生长万物,且长夏多湿,易见脾病,故以土代表脾脏。至于情志方面,如思虑过度,就会气机阻滞,食欲不振,故以思为脾之志。同肺主调节全身气氛,气欲其敛,故以金代表肺脏。肺主气,忧郁则肺气不宣,故以忧为肺之志。肾主水,有排泄功能,又是藏精之所,故有水脏之称。精液属阴主静,当如冬季严寒之时,万物生机固藏之意,使精气充足,脑力强壮,智慧丧生,故以水代表肾脏。恐惧会影响肾的功能,故以恐为肾之志。五色、五体等也是应用同样方法来配合的。如,草木发于春而色青葱,故青属木。炎夏骄阳如火,火色赤,故赤属火。长夏土湿,土色黄,故黄属土。秋风萧索,木叶槁白,故白属金。水寒如冰,冰结于冬,水深色黑,故黑属水。联系到人体病理变化 ,反映于眼睛时,则肝病多见青色,心病多见赤色,脾病多见黄色,肺病多见白色,肾病多见黑色。这种变化 是从长期临床观察而归纳出来的理论。虽然内脏的疾病并不一定都有这种目色表现,但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内脏疾病的情况,这对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推测,确有其一定的价值。此外,又以脏腑的表里关系而联系配合了五脏六腑;以五脏与躯壳外表的关系,而配合玻璃体(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以五脏与官空的关系,而联系配合了五空(目、耳、鼻、口、舌)等行。
以上说明人体各方面与个界环境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用五行学说予以系统的归纳,便于阐明人体内在及内外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指导理论。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时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生化过程 生 长 化 收 藏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五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二)五行的推理法则
1. 五行相生
五行中都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相生”。“生”有资生助长及联系的意义。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季节而论,如春属木,夏属火,木生火,即春去夏来的意思 。六月为长夏,属土,夏去而长夏来,以火生土。秋属金,长夏去而秋来,为土生金。冬属水,秋去冬来,为金生水。冬去春又来,为水生木。如此徨,往复无穷,这是以一年四时的递变,用五行规律,来说明其连锁关系。五行规律同样可用于推理其它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如把相生规律应用于人体,古人是这样揄的:他们认为由天之五方(东、南、中、西、北)生出天之五气(风、热、湿、燥、寒),再由五气生出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化变为五味(酸、苦、甘、辛、咸),然后由五味而营养人之五脏(心、肝、脾、肺、肾),把天气,地气与人气联系成为一体。这是基于“天人相应”的基本概念,来说明人体五脏相生及人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相生规律,从脏腑的相互关系,作如下的说明。
(1)木生火:东方主春令,风和日丽,草木欣欣向荣,如肝木这畅达。木味为酸,酸味入肝,肝在体为筋,人身运动皆筋腱活动,心之跳动不已,其肌肉组织与筋相类。肝能藏血,血液生长和血液循环关系很大。所以说,肝生筋,筋生心。这是说明心、筋、肝的相互关系,就是木生火的意义。
(2)火生土:南方主夏令,炎夏酷热,如心动能生热。火味为苦,苦味入心,心主全身血液循环;脾为消化机能,人体神志喜悦,气血通畅,消化机能也就旺盛。所以说,心生血,血生脾。这是血、心、脾的相互关系,就是火生土的意文。
(3)土生金:中央主长夏,六月闷热,郁积为湿,湿润则土气旺,万物化生,如脾能健运。土味为甘,甘味入脾。运化机能良好,则肌肉丰盈,肺气乃健。所以说,脾生肉,肉生肺,肌肉强壮的人,一般少有肺部疾患。意即指脾、肉、肺有相互关系,就是土生金的意义。
(4)金生水:西方主秋令,金风送爽,天朗气清,象肺之生机。金味为辛,辛味入肺,肺与皮毛,同主呼吸,皮毛与肾又同主排泄,皮毛排泄正常,肾脏功能更加健全。所以说,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这是说肺、肾、皮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金生水的意义。
(5)水生木:北方主冬令,严冬昆虫蛰伏,肾属阴,阴亦欲其深藏静合。百川入海,水味为咸,咸味入肾。肾主骨,而生骨髓,肾气足则髓满,脊髓上通于脑,脑力健旺,则精神饱满,一身运动矫捷,因运动属肝,所以说,肾生髓,髓之肝,是指肾、髓、肝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就是水生木的意义。
总之,五脏生成,是按着五行相生规律来说明人体内脏各总的相互关系。古人利用五行理论作为辩证治疗理论的一部分依据,如所谓“培土生金,滋水润木”等的治疗方针,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2. 五行相尅
五行中具有相互约束、相互制胜的关系,这种关系,叫做“相尅”。五行相尅,就是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水尅火,火尅金,用五种不同性质的符号来代表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间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古人认为 金属的利器,可以砍伐树木,所以说金能尅木;树木的根须能疏松土壤,所以说木能尅土;土能防堵水流,所以说土能尅水;水能扑灭火焰,所以说水能尅火;火为又能熔化金属,所以说火能尅金。这样就产生了五行相尅的规律,也象五行相生一样,是循环往复无穷的。
五行相尅的归类推理,同样是把自然界的事物联系到人体上的五脏、五志、五色等各方面,叙述其间相互制约的现象。如四时相胜,就是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五味就是酸胜甘,甘胜咸,咸胜苦,苦胜辛,六胜酸。在人体的内脏,就是肝病传脾,心病传肺,脾病传肾,肺病传肝,肾病传心。在五志就是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上说明人体与环境、疾病等的制约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五脏到长病因素,有关精神刺激、气候变化影响及饮食失调等,同时提出了相对的治疗方法。这一理论成为临床诊断、治病的重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1)金尅木:人类的精神意志,受外界刺激,能影响内脏的功能,因而造成内脏功能和器质的病变。如肝为木,怒为肝之志,过怒就会伤肝,所以怒及要用悲来缓和,因悲能胜怒,使怒气平复则愈。又如四肢感受外风,最易伤盘(肝在体为筋),盘伤则运动发生障碍,可用燥气以治风疾,使运动恢复正常。木能生酸,酸能养筋,然而酸太过,反会伤盘;酸味能收,辛味能散,因而辛能散酸,帮酸味太过,当以辛味散之。这就是说明金尅木的意义。
(2)水尅火:心属火,喜为心之志,心身强健,意志舒畅。然而暴喜的刺激,就会伤心,这时可用恐惧的情绪来缓解,因为恐惧胜喜。暑天气候炎热,易感暑邪,而暑气最易伤人阳气。火热太过,当以寒药制热,使热去病愈,因为能胜热。苦味能伤气,咸能胜苦,就当用咸味以制苦之胜。这就是水能尅火的意义。
(3)木尅土:脾属土,思为脾之志,故思虑太过,气结于脾,惟怒可以缓解,因为怒能胜思。长夏之时,地多湿气,湿气太过则伤肉(脾在体为肉),惟东方风木,可胜湿土,故风能胜湿。甘味入脾,食甘太过,气壅中焦,热耗津液,使营养不能滋长肌肉,而酸能胜甘,故甘味太过,当以酸味收敛之。这就是木能尅土的意义。
(4)火尅金:肺属金,忧为肺之志,忧愁过分则伤肺,惟喜能胜忧,故当以喜解之。金气在天为燥,燥气太过,则生热,热气过胜则伤及皮毛(肺在体为皮毛),惟北言寒水,可以胜热,故当以寒药治之。辛散太过,亦伤皮毛,惟苦能胜辛,苦属火,辛属金,也就是火能尅金的意义。
(5)土尅水:肾属水,恐为肾之志,恐惧过甚则伤肾,惟脾主思,能够胜恐。肾属水,脾属土,是土来制水的意思。寒能伤血,使血液凝固,惟燥热可以逐寒,故当以热药治之,因燥热能够胜寒之故。咸味走血,太过亦能伤血,而甘能胜咸,故以甘味以调之。这都是说明土能制水的意义。
总之,古人认为凡是物质的变化,都有其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也是正常的一种维持平衡的力量,如果相尅太过,则又失去尅的意义了。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规律是说明正常的五行生尅关系,又称为顺五行,这是五行学说生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说明五行相生与相尅是相互紧密连结,不可须臾分离的。如果五行中只有相生而无相尅,就失去制约作用;只有相尅而无相生,则无从生化,也就失去了促进作用。明代张景岳说:“万物在正常生化过程中,不可无生,亦不可制,无生就无法发育生长,无制则造成过亢的危害;必须相生中有相制,相制中又有相生,方能运行不息,达到相反与相成。”这说明五行的生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理论,推论到人体内部脏器的机能活动方面,也就是说明脏腑之间,经常要保持相应的有机的联系。
五行生、尅、制化的结果,就造成一种相对的均势或平衡。《内经》说,五行中有一行发生亢盛,就会产生危害。但是它们之间,自然而然的就有另一行随着来制约,有了这种制约,才会起生化作用。张景岳对这方面也有很详尽的阐释,他说,阴阳五行的道理,偏胜就是反常,开成了强弱相残。有偏盛就有偏衰。如果强的无所制约,则强的就愈强,弱的就愈弱,紊乱现象,就会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任何一行发生亢盛,就会发生危害,而承接其下的另一行,必随着予以制约,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没有常胜的道理,也没有常屈的道理。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尅我,我尅四方面的关系,就是它的制化关系。木能够制土,火就能生化;火能够制金,土就能生化;土能够制水,金就能生化;金能够制木,水就能生化;水能够制火,木就能生化。也就是说,母气能制已所胜,则予气就能得到母气的资养,而起生化作用。因此说:相生与相尅是事物作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不能发生和成长;没有尅,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生与尅,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相反相成的制化关系,使五者之间,互相协调,在不断消长的运动变化中,取得了相对的平衡或能动均势,这们才能运动不息、化化生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就这样。脏与脏之间,既有资生,又有制约,这样就起了生化的作用,才能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活动,达到健康的状态。如果任何一行产生偏盛或偏衰的平衡失调现象,就会发生病理的变化 。例如:心火亢盛,则必须有肾水来制伏,否则火势愈炽,必到长烁及肺金,金受尅不能生水,则肾水枯竭,而心火愈旺。这都说明了强如无制则益强,弱如无生则益弱,将造成极的的危害。所以说,中医学术的五行制化,是论证人体内在联系的一项说理工具。
4.五行相侮与相乘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有它的正面,也有它的揉面 有其正常,也有其反常。五行相侮与相乘,就是均势平衡的局面破坏而造成反常的现象。因为五行之中,任何一行发生太过与不及,它的生尅,就会失去平衡,制化也会受到破坏,因而产生相侮与相乘的反常变化。所谓相侮,就是反尅的意思;所谓相乘,就是制约过甚的意思。这种情况的出现,决定在彼此之间的强弱与胜负。例如:金有余,则火不能对金作正常的制约,金便对木重加凌辱,这就是过甚地制伏自己所胜,同时金也可反来欺侮自己所不胜的火;如果金不足,则已所所不胜的火,更加对金肆虐,而原来对金所不胜的木,也轻视金的不足,所回来侮犯它。这就是说明五行五尅正常制化,由于太过或不及而失去平衡所造成的反常现象。在临床上遇到肺金实的病人,往往主诉有心烦、胸胁作痛、不眠、呼吸短促等症状,用五行术语来说,就是肺金有余而苛虐肝木,反侮心火。又如肺金虚的病人,有咳嗽声嘶、胸胁胀满等症状,这就是心火凌金,肝来侮肺。这都是强弱相残的反常现象。
此外,五行生尅中,又有反生、反尅,以及既能相生又可相尅的说法。如金能生水,水也能生金;土能尅水,水也能尅土;水本生木,又可尅木等等。在临床上,如遇金燥肺萎的症状,则当用滋肾水以润肺金的疗法,这就是反生(间接的);如脾运失职,则水乘虚侵淫,这就是反尅(直接的);如水气过盛能使木腐,这就是本可相生、却能相尅。这些就是所谓逆五行。这也说明了制化的规律破坏后,会发生许多异常的变化。
综上所述,可知五行学说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既论述其正面,也论述其反面;既阐明其正常活动的规律,也阐明其反常活动的规律。概括起来,有纵的和横的两方面。所谓纵的方面,就是指五行同一属类事物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损益的关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这种关系叫做“同气相长”,也就是相互资生的意思。又如“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称为同类相残,也就是“过则处伤”的意思。在横的方面,就是指五行不同属类事物间相互影响,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生尅、制化及相侮相乘等三个方面。所以要掌握和运用五行理论,必须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的基础上来理解,才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裕如。
三 阴阳五行结合在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贯穿在祖国医学的每一个环节里,在祖国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这种理论指导,便不可能系统 地学能中医学术。阴阳五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举阴阳就包含着五行,举五行也包含着阴阳《内经》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木、火、土、金、火,是地的阴阳。”天地阴阳是上下感召的,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以天代表气,气为阳;地代表形,形为阴,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在这里又以水火作为阴阳代表的象征,金木要作为万物生砀开羰和终末。这都是谈到阴阳都包含着五行,谈到五行也包含着阴阳,说明了阴阳不离五行、五行也不离阴阳的道理。以自然界气象而言,由于天上五行之气运转更换,在一年之中,阴阳二气,互为消长,气候也就随之变化 。如春为风木,夏为火热,长夏为湿土,秋为燥金,冬为寒水,概括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因而出现了阴阳往复的现象。这又说明了阴阳与五行的相互错综关系,犹如水乳交融,不可分离。阴阳与五行,原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阴阳主查用来说明一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矛盾及其统一性;五地是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如果单独使用其中一生中学说来解释和分析问题,往往就会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两者必需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收到 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应用,更是如此。因为一个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除了有它总的趋势和性质外,同时必然有戎复杂的多方面的矛盾存在,所以要先审别阴阳,再从阴阳中分析五行,然后又由五行的关系中分别阴阳,也就是从疾病总的矛盾趋势中,分析局部问题,又从局部问题中分析矛盾矛盾,这们从矛盾中分析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疾病的诊疗,就可达到细致、具体和全面。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既不停留于一般化,悖逆陷于只看到局部的问题,而强调整体观念,道理就在这里,中医对于复杂的病,更要运用阴阳五行相结合的理论,加以精细的辩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抓住主要环节来解决。事实证明,只要精心研究,这种辩证论治的理论,也是不难掌握的。
从现在看来,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可能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作出完整的解析。但是阴阳五行学说自从运用到中医学上以来,同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医疗实践相结合后,逐渐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问题作出系统的说明,已经成为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还有继续研究提高的地方,可是由于它在根本上是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几千年来又总结出很多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规律在现在仍然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以说,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有它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我们应该重视它,并进一步地加以整理、研究和提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客户案例 | 人力资源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 EHAOYOU.COM ALL RIGHT RESERVED.
TEL:0592-2389999 2389895 FAX:0592-5086789

厦门驿好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1848
技术支持:驿好友